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人已关注

请添加对本版块的简短描述

精选帖子

梦回青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4524 老唐讲故事 发表于 2015-6-10 12:31:21
在早些年的时候,一直以为,四十岁还是个很遥远模糊的概念,不料转眼之间不知不觉就步入了不惑之年,亲手抚摸着历经四十载风霜的年轮,没有些许值得安慰壮年成功的喜悦,也没有多少暮年将至的感伤,倒是曾经的青春年华却一幕一幕的经常扑入梦中,像风一样无孔不入,挡也挡不住。
*******************
年轻的时候,青春好像是离我们很远的。
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少则三四个孩子,多则五六个,偶尔也会有八九个孩子的家庭,现在有叫老八老九的人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农村叫小孩大多按大小排序来叫,比如我排行第三就叫老三。也有用出生时爷爷或奶奶的岁数来叫,爷爷或奶奶满八十出生的就叫八十,满六十出生的就叫六十。前边加个“小”字,小八十、小六十。第一次见到一个叫小六十的远方表弟,我当时是很吃惊的问他他们家是不是有六十个孩子啊,惹得大人们一片笑声。不像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老大,也没有老二老幺,反正就这么一根独苗,全家都围着他转,宠得是“无法无天”。
孩子多,父母活计忙,照顾不过来,所以那个时代的孩子,还没挨到青春时光就已经跨越式的提早进入半成年了,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还要带好弟弟妹妹。八九岁还流着鼻涕的孩子手里牵着弟弟,背上背着妹妹是当时农村最常见的,俨然像个小大人,哪里还看得到半点青春的影子。除了带好弟弟妹妹,长到八九岁过后,基本上就是个半劳力了,找猪食、浇菜水这些农活都没少干,再大一点,挖地挑粪水等重活也要尝试着去做了。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人们都不富裕,农村更是贫穷。
先说穿的,光鲜亮丽的衣服自然没有的,一年最盼的就是过年,有一套新衣服穿是每个孩子渴望过年的最大理由。衣服鞋子多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没有啥特别的样式,姑娘小伙一个样,都是近似中山装的样子,蓝的黑的灰的满大街晃悠。就是这样的衣服,每个孩子都把它当成宝贝,有的在年三十的晚上换好就舍不得脱下来,穿着新衣服睡一夜。当时有一种好像是叫“阴丹布”的布料,很牢,穿几年都没事。村里有个老光棍好不容易取了个媳妇,当时流传他哄媳妇的话就是“我俩的感情么,像阴丹布做的裤衩一样,洗到烂都不褪色。”这当然是个笑话,也没谁去认真考证过。衣服好不好的标准就是要牢、经穿。每年一套衣服当然不够穿,于是就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老二穿小了缝缝补补老三穿,一直传下去,实在破的不能再补了也舍不得扔,用麦面熬成的面糊一层一层裱在木板上晾干,用来做明年新鞋子的鞋帮。穿破旧的、打补丁的衣服倒没什么,大家都这样,最让人尴尬的是上边只有姐姐,下边没有妹妹的男孩子,那就得穿姐姐穿小的。那时的女裤是在右边裤袋侧面开口的,用几粒塑料纽扣扣着,手巧的母亲还会用心改过,遇到个别懒的或手笨的就原样让男孩子穿上,到哪儿都惹一阵嬉笑声。当然也不是全部,也有那么几个城里有亲戚或家庭条件好的,有几件穿着光鲜、式样新颖的衣服,那是很能惹来伙伴们羡慕的眼神的。我的一个同学就属于这类人,一次到我家玩,天热,脱了衣服,走得时候就忘记了。那是一件在今天看来很普通的拉链夹克,可就是这拉链还吓坏了一家人。全家都好奇,围着摆弄这件衣服,可把拉链拉开就不知道怎么弄上去,费了好大精神才摸清这拉链的用法。拉链拉上了,大家才松了口气,不然第二天怎么还人家。
吃的东西也很单一贫乏,冰淇淋、牛排鸡排等自然是没有的,就是现在很多人都怕吃或吃腻了的普通肉食都很难在饭桌上见到。不年不节的时候,如果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闻到葱姜炒肉片的香味,大多数孩子都会问是不是来客人了。那时,肉是逢年过节或者是有客人的时候才能在饭桌上见到的。客人多的时候,父母还会背地里交代孩子,等下吃饭时肉菜要下饭吃,不要“瓢菜”。“瓢菜”就是大口大口吃菜的意思。当然,对多数家庭来说,粮食还是基本能管饱的。但那粮食的品质可就差多了,除了在稻谷成熟的季节能吃上点儿新鲜大米外,很多时候都是在吃老仓米,这样的米由于存放的时间长,里面有很多米虫,做饭前得花功夫把米虫捡干净,煮成饭也没有米饭的香糯味道,吃到嘴里很糙,下咽时会噎脖子。后来长大了,我知道了老仓米的另一个名字,叫做陈化粮。现在的陈化粮是不允许给人吃的,只能拿去做饲料。如今的孩子常挂在嘴边的零食在当时可是稀罕物,最盼望的就是中秋节,中秋节可以吃上月饼等糕点,也舍不得一次吃完,用个竹篮子挂在屋梁上,陆陆续续可以吃上个把月,时间长了,糕点的表层长出了绿的黄的霉菌,也舍不得扔掉,用刀把霉变的部分弄掉,搁太阳下晒晒,蒸饭时在锅里蒸下,一样吃的很香。生物学研究证明,在食物紧缺的时候,人的消化系统会相应的变得异常发达,铜墙铁壁、百毒不侵可能说的有点夸张,不过反正当时也没听说过有谁吃坏了肚子。
青春少年时似乎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最好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彩色电视几乎没有,黑白的也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才买得起,在屋顶上架起个天线,屋里的屏幕上满是雪花点,一大伙人还是看得津津有味,遇到信号不好的时候,主人还要爬上屋顶调整下天线的位置,才可以接着看。当时集镇上有个小钢铁厂,职工宿舍房顶上一溜的电视天线,那是很让人羡慕的。最奢侈的是去看场电影,遇到哪个地方放电影,年轻人是可以结伴走几个小时的路去看的,看完后议论着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再走几个小时的路,回到家往往都是半夜了。赶上在家门前后放电影的时候,那一家老小像过年一样的隆重,年轻人的任务就是提前搬着凳子去认好位置。一家人早早的吃过晚饭,换上过年过节才舍得穿的衣服赶去放电影的场院。那时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大多是战争题材,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大家都看了很多遍,说起电影里的谁谁谁那是如数家珍。有一回放了部外国片子,片名是什么记不太确切了,只记得屏幕上里出现男女主角接吻的镜头,整个场地上一片嘘声,特别是年轻的姑娘小伙看得面热耳赤,几天都难以入睡。后来几个特能想的把接吻形象的叫做“鸽子渡气”,在年轻人口中流行了好一段时间。后来集镇上建盖了电影院,每天都按时放电影,方是方便了,但对年轻人来说,规规矩矩坐着看的电影院和可以满场乱窜的广场电影相比,却少了很多乐趣。
过早的承担家庭事务,贫穷的物质生活,缺少文化娱乐,青春离我们这一代人很遥远,远得似乎触摸不到。
*******************
年轻的时候,青春又好像是离我们很近的。
虽然是这样,但细细想想,青春又好像是离我们很近的,近得就像是在昨天一样,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轮廓。
那时没有繁重的学业,学生就都背着个小小的帆布书包,里面也没有几本书,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很轻松的拎着书包带转着圈一路打闹嬉戏。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大大的双肩包还背不完所有的教科书,不要说拎着打闹,好好地背着都是很沉重的。一次听一个高中生说开学领了六七十本书,我惊呆了,一学期的功夫,不要说学习,能把书名记清楚也怕是很难做到的。当时学习知识只是人生成长中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像现在学习充满功利,非得要达到个什么目的。学习任务不重,学校就成为孩子的乐园,说是天堂也不为过。课间休息或放学后,学校的简易操场上,到处是打球、跑闹玩游戏的身影。当时的学校设施是很简陋的,有块七坑八洼的水泥球场就算是最好的了,很多学校还在用着土球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这样的条件,却可以让青春自由飞扬。现在的学校投资不菲、标准化建设的场地上,除了上体育课之外很难见到几个在展示青春的身影,都忙着去学习一摞一摞的课本了。假期更是孩子的天堂,也没听说过有哪个学校补课,假期作业更是少的可怜,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然后就是帮家里干活,满世界疯玩。当然满世界也就仅仅是家乡巴掌大的地儿,就是这巴掌大的地也让孩子万分的惬意。或许青春就应该属于满山的牛羊、天上的云朵、村外的小河……
那时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最容易忽悠人类的就是从小树立的远大理想,在老抬头看着理想的时候,却容易忽视了路上的风景,而很多风景是不会重来的,比如说青春,青春也是人生路上风景的一部分。很多年前看过一句诗“万岁,我只他妈的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来了”。其实老盯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还不是“理想,我只看了一眼,青春就不见了”。青春都没有了,理想靠什么来实现?那时青春少年的心里,理想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能是一件新衣服,可能是一碗红烧肉,也有可能是期末考试的一次好成绩。要是有个别胆大敢想的冒出个今后要上大学的理想,那是要被同龄人讥笑、老辈人赞扬好长时间的。一次老师布置了个谈理想的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一个女生写了二十年后她做妈妈了,老师当做反面的范文在班上念,一度成为笑谈。现在想想,当时很多同学的理想肯定没能实现,还是这位女同学的理想还比较靠谱,如果她和她的那位生理机能还算正常的话,做妈妈的这个理想铁定是实现了。老盯着个空洞的理想,不但失去了风景,可能也会看不清路上的沟沟坎坎,一不小心就摔一大马趴。能够走好眼前的路,合理的理想也不会远到哪儿去。那时的孩子很实在,充实的过着每一天快乐的日子。没有远大的理想也不影响这一代人的成长,用农村的土话说,就是“成龙的上天,成蛇的钻草”。因为他们有过一个快乐实在的青春年华,无论是成为人中之龙还是成为钻草的蛇,这种快乐实在的感觉都会伴随他们一生,成功也好,挫折也罢,都能倘然面对。反观现在的孩子,那理想确实是比天还要高,学了几天钢琴就想着做朗朗,能唱几首歌就想着红地毯大舞台,成天不切实际,只会抬头望天,不想低头看路,老想着走下飞机挥挥手,下边掌声鲜花一大片。看得太高,无论今后怎么努力,终归距离心中理想一大步,一辈子生活在不满和自怨之中。浮躁的青春决定了浮躁的人生。
那时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思想单纯的青春年华,细细回忆下,好像没有什么压力,每天的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重复着每一天的日子,默默的守望着同样简单的青春,等待长大。没有压力是因为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心很容易得到满足和幸福。一件衣服、一场电影、一个新书包,都能给年轻的心带来欣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幸福指数蛮高的。青春本来就是一个简单体验幸福的过程,没必要弄得紧紧张张、战战兢兢的。现在的青少年,生活条件好的不得了,却找不到幸福,因为欲望蒙住了他们发现幸福的眼睛,什么都要争,以至于每天都可以用步步惊心来形容。一个初中女生对我说过“觉得生活学习鸭梨山大,什么都做不到最好,越来越没有意思”。这样的话从一个花季少女的口中讲出,我不敢断定她今后的成就,但至少我可以认为,她今后的人生必定是有阴影的,这是过度的欲望在她的青春历程中烙上本不应该属于花季的疤痕。
无欲、简单、幸福的青春,陪我们走过那段日子的每一天,的确让我们真实的感受过它的存在。
*******************
青春少年的时候,家好像离我们很远。
那个时候,家是个很模糊的概念,除了吃饭睡觉,很多时候都是疯在外边,玩个旧书纸折的四角板、卷烟壳折的三角板、斗蛐蛐、弹玻璃珠都可以玩半天,更不用说上山打鸟、下河捉鱼了。玩的人年龄差距也大,小到七八岁的小屁孩,大到二三十岁的老青年都可以在一起玩同样的玩意儿。大人们也不大管孩子到哪里玩,不到天黑时不会找孩子的。天快黑的时候,满大街的呼儿唤女声也是街头巷尾的特色,遇到泼辣些的妇女,边喊着老大老二还要边咒骂着,这些小豺狗吃剩的,跑哪去了?虽然在骂着,声音里却听不出来有多焦急,反正肚子饿了的时候,她嘴里的那些小豺狗吃剩的都会回家吃饭的。不像现在,孩子一会儿不知道去处,全家都慌了神似得满世界找,就差要报警了。当然,现在的坏人很多,生怕孩子遇到坏人。那时就没听说过谁家的小孩被坏人怎么了的事。遇到活计忙的时候,虽然在同一个家里生活,几天见不到父母却是常事。孩子还没起床的时候,大人已经出去做工了,等大人回来,孩子已经睡了。现在回忆起来,家的印象确实没有多少。家外边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一幕一幕的在大脑里鲜活起来。什么时候偷摘了老王家的桃子,什么时候去河里玩水被被父母打骂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家呆的时间不多,老在外边疯跑,家成为模糊而又陌生的一个居住点,虽然天天在家里,家却好像离我们很远,远得似乎感受不到。
*******************
青春少年的时候,家离我们又好像很近。
那个时候,无论在外边玩的多疯,一遇到危险或者预感到有威胁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往家里跑。当然,这里说的危险和威胁,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就是打架打不过人家、不小心把别人家东西弄坏、偷摘人家瓜果之类的事。跑进家把门一关,背靠着门拍拍胸脯,长出一口气,心里想着安全了。然后轻轻从门缝里往外看看,如果还有人追来,突然也会有了打开门出去和他干一仗、吵一场的勇气。在我家我怕谁啊,我们当地叫“占门槛侯”,一跨着自家的门槛,日脓包也会变成王侯。就像在街头溜达的狗,你拾根棍子一吓唬,十有八九立即往家的方向跑,到了家门口就转头朝着你龇牙狂吼,完全不是刚才的熊样儿。当时家是能给我们安全和力量的地方。
父母虽然很忙,也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且教育惩罚孩子的时候方法也简单。罚跪和棍子抽打是常用的手段。罚跪就是上半身挺直跪在地上,那滋味可不好受,短时间倒没什么,时间稍微长点,两个膝盖又酸又胀又疼、浑身冒汗,每过一秒都是煎熬。电影里也出现过罚跪时头上还要顶着碗清水的场面,我想那完全是胡扯,又不是训练武林高手。再就是用根食指粗细的竹棍抽打屁股、大小腿和手掌等肉多皮厚的部位,这是文明的打法,如果是暴怒的情况下,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通狠揍。我们称为竹笋炒肉干巴,现在想起来都会肉痛。还有一些不讲章法的父母,那就是脚踢、耳光,什么顺手就是什么。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很奏效,是能让调皮捣蛋的孩子规矩很长时间的,也不会记恨。打骂孩子也不分岁数大小,十七八岁的小青年犯了错,父母同样狠揍。我还见过三十多岁的汉子跪着被老爹老娘打骂的场面,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多。现在的孩子用这样的方法,估计家长的麻烦大了,小则和你对着干,大则离家出走,让你全家吓得不得了。再说,这样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不得和你拼命才怪。那时候体罚孩子是很少有人护着的,大家都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打你是为你好。严厉的家庭教育让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家的存在,以至于成年以后,多大岁数都不敢和老的翻白眼皮儿。不像现在的孩子,三五岁就差不多管不住了,再大点就差不多可以上房揭瓦了。
当然,父母也不仅仅只是一打了事,有空的时候,也会和孩子说说道理,用他们仅有的那点知识和社会经验教育孩子。那时的孩子见识也少,就是这么少的可怜的沟通,却能记住一辈子。现在的孩子什么都知道,和他们沟通很难,也很少听家长的话。比如说,当时教育孩子不孝敬老人要被雷公打的,孩子们都怕得不得了。有一次我用这方法教育一个小学生,他说你那是迷信,不科学的。那时候的家长在孩子心中威信很高,特别是父亲,有个说法,叫“恶娘不怕,怕善老子”。母亲再怎么恶,再怎么打骂孩子,打完骂完,孩子是不长记性的。父亲则不同,一个严厉的眼神,一声咳嗽,是可以让孩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父亲无论本事大小,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用“神”来形容也不为过,也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顶梁柱。孩子间吵架的时候,最恶毒也是最泄愤的就是叫他爹的名字。家有百口,主事一人。那时的家庭都是几代同堂,人口众多的。也就因为有父亲这主事人,也有很少一些人家是母亲主事的,整个家庭成员都牢牢的聚在主事人的周围,大家都和这个家息息相关,长大成人了,无论走多远,这种感觉从未淡过。
细细想来,家还是离我们很近的,甚至是从来没有离开过。
*******************
年轻的时候,我们好像没有爱情。
爱情这个词,在当时无异于洪水猛兽,一不小心就和耍流氓差不多,那是要上升到道德层次的。读师范的时候,每个周一的晚自习前都要由文艺委员教唱一首歌,歌词就用粉笔写在教室的黑板上。一天教的是首表现爱情的歌,歌名记不清了。歌词里就有诸如吻过你的脸、拥抱着你之类的话。一大群十六七岁的青年人正唱得起劲的时候,老校长背着手转进了教室,面无表情的盯着黑板看了半天,丢下几句话给目瞪口呆的同学们后转身走了。时隔二十多年,这几句话还记得清清楚楚。老校长严肃地说:“这歌词是有颜色的,黄色歌曲,你们还年轻,要好好读书,不能成天爱啊恨啊的。”就那个环境,爱情铁定是没有的,就是男女之间正常的友情也像做贼一样躲躲闪闪的。
没有爱情,并不影响结婚成家,那个时候的人,如果不出去读书工作,二十岁不到就结婚的青年男女很多。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年的孩子,疯够了,野够了,又读不了书,不找个媳妇或找个人家,是拴不住心的”。现在大城市里所谓的剩男剩女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反正是无论俊的丑的、富的穷的都能歪锅配歪灶,各有各的姻缘。在农村,十五六岁的“女人”背着个孩子的随处可见。一次,几个城里人到乡下,就问个背着孩子的女的,你弟弟老哭是不是饿了。女人瞅了她们一眼,什么弟弟,这是我儿子。几个城里女人吃惊的老半天合不上嘴。现在这种情况是很少见了,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是存在。虽然小小年纪就结婚成家,却没有经历过爱情,娶谁嫁谁,很多年轻人是没个主意的,就算是有自己的主意往往也作不得数。娶媳妇大都是父母看上了哪家的姑娘,三姑六婆七大姨一张罗,请了媒人过了彩礼,噼里啪啦的鞭炮一响就是小两口了。也很奇怪,就这么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依然可以过得很长久,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听到过谁和谁离婚的说法。反倒是城里的男男女女,恋爱谈了很多年,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精挑细选爱得死去活来才双双走向婚姻的殿堂,却动辄玩分居闹离婚。这种现象不知道有没有社会学家专门研究过就不得而知。我以为,感情也可能就像一桶水,慢慢的匀着点用是可以用很多年的,漫长的恋爱过程提前用完了这桶水,结婚后再也没有感情可用,只有赤裸裸的现实摆在眼前,一不高兴就很有可能一拍两散。当然,这只是我突发奇想的谬论,具体原因还有待专业人士研究探求。
整个青春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更没有扯肝裂肺的爱恨交织,回忆起来,年轻的时候,我们好像没有爱情。
*******************
年轻的时候,我们好像又曾经有过爱情。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从来就没有在少男少女的心中真正沉寂过,只不过是把爱埋得更深,藏得更隐晦而已。
那个时候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和向往,没有多少实质的东西。“打开感情的红皮箱,把感情抛到风中,飘到卫校,那里有等候着的人……”这是当时读书时一个不知名的“爱情诗人”嘴里常念叨的。我们学校对面是卫校,隔着个湖。卫校美女多大家都知道,但我就没见过哪个男生真的把他的感情从红皮箱里抛到卫校转两圈再拽个美女回来。那时候的爱情大都是这样,喜欢谁就藏在心里,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偶尔有胆儿大的,约着去散散步、看场电影,再就是瞅没人的时候牵下手回到宿舍就兴奋得睡不着了。就可以大言不惭的和哥们吹牛,某美女是我老婆了。不像现在的小青年,可能什么事都做了,却连对方叫什么名都不知道。
那个时候的爱情没现在这么功利和现实,心里喜欢就是了。女的喜欢男的,在学校可能就是一个潇洒的投篮动作、也可能就是一次有意无意的关心……,在农村可能就是帮她挑过沉重的担子,也有可能是几句让她心热的玩笑……。男的喜欢女的,可能就是一次偶尔看到她穿花裙子的惊艳,也有可能是一次偶尔的回眸……记得就有个女生说过,她喜欢那个男生就是爱看他打完球把外衣向后一甩扛到肩上的动作,蛮有杀伤力的。这话是和她闺密说的,后来不知怎的就满学校流传。所以,奉劝各位美女,不要什么都和闺密说,因为闺密也有她的闺密,闺密的闺密还会有蓝颜知己,说过了就不是“密”了。反正,那时的爱情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有了简单的爱情,剩下的就是复杂的想象了。
也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爱情大多都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所以爱起来一点都不难,不就在脑子里想想吗?吃饭想、睡觉想,就连课堂上也在想。只要有一个喜欢的人,就每时每刻都活在自己臆想的爱情中。爱情确实离我们很近,就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青春一去二十多年,不用刻意回想,曾经的东西老在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放,就像是在昨天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让我的诗感动你 发表于 2015-6-10 17:42:24 来自手机
必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蜀葵K 发表于 2015-6-10 22:04:49
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宏色如水晶 发表于 2015-6-10 22:40:53 来自手机
叙得精彩!引人入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第八日的蝉 发表于 2015-6-15 08:48:03
很精彩的回顾,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