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人已关注

请添加对本版块的简短描述

精选帖子

从来才女果谁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92512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00:01:12
     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自言人比黄花瘦,可似黄花奈晚秋。
                                                                                                   ——张娴婧《读李易安〈漱玉集〉》      
     古语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似乎古代有才情的女子是不招人喜欢的,尽管今天的我们津津乐道。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种说法也许只不过是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与名声的一种谎言。然而谎言说多了也会成真,女人们于是也就相信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成为了女性立身的根本。即使是真的才冠四方的女子,也总是被人称为某某某之妻,某某某之女,仿佛她们并不属于她们自己,连流芳千古的词人大家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们满腹才情,与众不同,始终摆脱不了寂寥而孤独的不幸命运。不知是才情傲气造就了悲剧命运,还是命运的波折造就了惊世才情。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正是因为她们的悲剧性命运,才更让她们的才情带上朦胧美丽,神秘难猜的美妙感。徒教后人感叹不已,想要撩开历史的面纱,穿过时光的河流寻觅她们的踪迹。寻觅着掩埋在时光长河里的那些美丽不俗的才情女子:我们看到巧笑兮许穆夫人、琵琶胡语王昭君、 悲情吟唱的蔡文姬、映水兰花马湘兰、才齐兄长是左棻、毁容守贞的徐淑真、歌声彻云的刘采春、生爱死恨的步非、一缕苍凉的张玉娘、一怒休夫的吴淑姬、《临镜晓妆》的杨容华、秀出丛林的管道升.......她们就像沧海里的遗珠,埋没的美丽与才气让我们惊叹。可命运的波折和婚姻的不幸也让我们唏嘘。      
     她们的悲剧性命运其实也许也是注定:就如有才华的男人不擅于生活一样,很多有才华的女人也是生活和事业的失败者。女人是感情的动物。太多的才华可能跟沉迷她们自己构建的美丽而虚幻的世界。太容易让有才华痴迷于期待之中,不能把才华跟生活结合。才女总喜欢用才华来征服男人,可是,男人却对才女的才能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眼中的美貌远比任何东西更重要。才女总以为智力可以改造男人,可是,男人们却希望得到的却是女人的温柔,而不是女人咄咄逼人的才华。这些通常才能的高低决定一个女性的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差异,可是,在嫁人或人生问题上,则恰恰相反。     
    当一个才女为她的才华执着不愿妥协的时候,人们也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了。当才女为自己才华尽情展示的时候,他的丈夫也可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了。可能把才华当饭吃的才女,远不不如把做饭当才华的女人更能获得丈夫的喜爱。   
     能够欣赏才女的男子,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才情,也更需要宽广的胸怀,古往今来,试问能有几何?   
     那些掩埋在青衫纨绔里轻纱薄衫的女子啊,读了再多的再多的文章诗词也无法知其心,无力解读她们的不为人知的心情才思。若既如离,飘忽不定,捉摸不透。或许有才情的女子大抵如此,是不可亵渎、也是不可看透的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00:01:43
有后续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雪月歌阙 发表于 2015-9-1 08:58:40 来自手机
恩,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大刀小二 发表于 2015-9-1 13:02:34

等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13:05: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13:05: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第八日的蝉 发表于 2015-9-1 22:24:32
才女古来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22:25:53

君眼安能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22:32:40
   
       《李清照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每次看到李清照的名字不自觉的就想到了这句诗(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临水照花,清泉落月,流水潺潺,月辉朦胧,恬淡幽静,美好又安宁。
      这莫不就是李清照一生向往的生活吗?她的字号完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易安,易安,易来之则安之。何求功名利禄轰轰烈烈,只愿恬淡安定的度过后半生。可人生永远不听命于思想,兵荒马乱踏碎了她的她平静梦,自此也就无法易安。那“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简单生活只成为成了一个聊以自慰的清梦。     
      她的词别具一家,被誉为一代词宗。然而我更喜欢她的另一个别具一格的称誉“词妖”,“妖”字如此古灵精怪。带着点妩媚,带着点灵气,又带着点神秘与多变,带着琢磨不透的气息。不是仙气,不是佛味,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灵气质。没有忘尘脱俗,词里的每字每句都是对红尘的品读,对生活的感受,从不娇柔造作,让平凡的红尘俗世沾染上信手拈来的诗意,变得生动美好起来。就是这么随性的一只“词妖”,令人动容,虽然受着世事沧桑的羁绊,依然执迷的在诗词的世界里飞舞,最终挥散在红尘里,尘归尘,土归土了。她的确是与众不同,她纵横古今的才气,和她那独具一格的魅力,穿透无涯的时间荒野,在今日依然传递着灼灼的热力,依然倾倒了众生。

     她的诗词从不刻意引经据典,卖弄学识。她总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生活或喜或悲的诗意。寥寥数笔,便会勾勒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让人身在其中。诗中有画意,诗中有红尘。读她的诗,我仿佛化身为徜徉在宋词长河里的那只小妖,感受着那个动乱年代里的悲欢离合,沧桑巨变。她的诗词是她的人生历程,也是宋朝历史的一个缩影。寥寥几十首蕴含的不只是一个柔情女子的深闺情思,还有家恨国愁,爱国情怀。不得不令人扼腕。
     那个 蹴罢秋千,慵整纤纤手的娇憨少女是她;那个见客人来,和羞走的腼腆女子是她;那个微雨泛舟,误入藕花深处的莽撞女子是她;那个轻叹应是绿肥红瘦的清愁女子是她;那个独上兰舟,一种相思闲愁的孤独女子是她;那个守着窗儿,面对黑夜的寂寥女子是她;那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凄惨惨的身影是她;那个满腹豪情,叹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女子也是她。世事在变,国家在变,生活在变,她也在变。她的诗里有幸福,有闲愁,有哀怨,有悲情,也有乐观,有壮志。而她的生活的真正巨变便是 源自于几百年前的动乱。她被迫南渡后,词风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犹如换了一个人。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那么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那场巨变,是否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呢?我不敢断言。我能说的,是一句已经俗滥了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如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性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也造就了女性词人李易安。他们两人向来就是并列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即使是王国维,也阻挡不了人们一次又一次引用它。         
       最后还是用 易安的一首诗来结尾,再叹一次世事沧桑吧。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王不留 发表于 2015-9-1 22:33: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